5404 清雍正 胭脂水釉小高足杯
LOT號 | 5404 | 作品名稱 | 清雍正 胭脂水釉小高足杯 | ||
作者 | -- | 尺寸 | 直徑4.8cm | 創作年代 | 清雍正 |
估價 | 800,000-1,200,000 | 成交價 | RMB -- | ||
備注: · 日本關西藏家舊藏 本品敞口,深弧腹,下承中空高足。外壁通透所施胭脂紅釉,與內壁瑩潤白釉對比鮮明,更獲紅白二色映襯之妙,此乃雍正御窯設計之巧,一物雖小,卻處處突顯其品味之逸雅絕塵。“大清雍正年制”六字一行楷書款書于足墻內壁,楷法精良。 胭脂紅釉是清宮顏色釉瓷器的新品種,名貴無比而著稱,以“紅若赤霞,赧如羞女”而獨步瓷壇。胭脂紅釉是1650年荷蘭人卡西亞發明,屬于低溫色釉,1680年開始應用于瓷器繪畫,直到1682年(康熙二十一年)才開始在景德鎮使用。康熙時期署有“辛丑年制”款的胭脂紅器,為早期的器物。陳瀏《陶雅》謂之“華貴中之佚麗者也。勻凈明艷,殆亡倫比。紫晶遜其鮮妍,玫瑰無其嬌麗”。其以黃金為著色劑,釉汁細膩,光潤勻凈,色如胭脂,故名。金的呈色屬于膠體著色,膠體粒子大小與呈色關系密切,必須嚴格控制燒成溫度。唐英于《陶成紀事碑記》記述五十七種仿古創新的色釉與品類,其中就包涵胭脂紅彩器皿,稱其為“西洋紅色器皿”,可見唐英對于此創新品種的重視,也是唐英榷陶最顯赫的成果之一,為乾隆初年洋彩的興盛奠定重要的基礎,是清宮彩瓷發展的標志性發明,影響極為深遠。 胭脂紅雖然在康熙中早期就傳入景德鎮御窯廠,但是由于冶煉艱難,技術不易掌握,造價一直昂貴,直到康熙末期也沒有被御窯廠普及使用。直至雍正六年以后,清宮琺瑯彩顏料實現國產化,并且技術成熟,同時得益于唐英引領下御窯廠制瓷日益精進,胭脂紅方得逐漸推廣使用至眾多彩瓷領域,最終運用自如、廣泛普及。胭脂紅的發色原理類似于銅紅,利用釉中的金變成膠體狀處于懸浮狀態,并因其粒子的大小不同而產生不同色調。檢測表明,,當釉中含金量在萬分之一時,會產生粉紅色調,含金量在萬分之二時,則產生紅寶石色調。因此,含金量多與少的不同,胭脂紅釉的呈色有深、淺之分,深者稱「胭脂紫」,淺者稱「胭脂水」。本品顏色妍麗深沉,應歸屬【胭脂紫】之列。 此式胭脂紅釉高足小杯,類似者尚見于清宮舊藏一例,亦為珍罕之物,其直口處理,有別于本拍品之撇口,故雖是小巧,未及本拍品之輕盈,見于《清代御窯瓷器》(下),頁416,圖版195。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例清雍正八寶紋高足杯,器型與拍品相同,參見《中國清代官窯瓷器》,上海文化出版社,2003年,頁172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