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402 何紹基 1853年作 行書杜甫《夔州十絕句》 (八屏) 立軸
LOT號 | 3402 | 作品名稱 | 何紹基 1853年作 行書杜甫《夔州十絕句》 (八屏) 立軸 | ||
作者 | 何紹基 | 尺寸 | 251×60cm×8 | 創作年代 | 1853年作 |
估價 | 400,000-600,000 | 成交價 | RMB -- | ||
【釋文】白帝夔州各異情,蜀江楚峽混殊名。 英雄割據非天意,霸主并吞在戰征。 中巴之東巴東山,江水開辟流其間。 白帝高為三峽鎮,夔州險過百牢關。 群雄競起聞前朝,王者無外見今朝。 比訝漁陽結怨恨,元聽舜日舊蕭韶。 赤甲白鑒俱刺天,閭閻繚繞接山巔。 楓林桔樹丹青合,復道重樓錦繡懸。 瀼東瀼西一萬家,江南江北春冬花。 背飛鶴子遺瓊蕊,相趁鳧雛入蔣牙。 東屯稻畦一萬頃,北有澗水通青苗。 晴浴狎鷗分處處,雨隨神女下朝朝。 蜀麻吳鹽自古通,萬斛之舟行若風。 長年三老長哥里,白晝攤錢高浪中。 憶昔咸陽都市合,山水之圖張賣時。 巫峽曾經寶屏見,楚宮猶對碧峰疑。 武侯祠堂不可忘,中有松柏參天長。 干戈滿地客愁破,云日如火炎天涼。 閬風元圃與蓬壺,中有高堂天下無。 借問夔州壓何處,峽門江腹擁城隅。 商胡離別下揚州,憶上西陵故驛樓。 為問淮南米貴賤,老夫乘與欲東游。 作為兼容帖學的碑學大家,何紹基精篆、隸、楷、行、草各體,而最得意者莫過于其行書。可以說,何紹基的行書代表了他書法的最高成就,也全面地體現了他的書學思想。其行書在「顏書」的基礎上,融篆籀及漢碑筆法于一爐,加之自創「回腕法」制造「生」的意趣,進而獨創一格。后世的陳介祺、趙之謙、曾熙、齊白石、舒同等書家,皆深受何氏行書風格的影響。何紹基的行書常有出人意料的處理方法,讓作品具有奇特之感。正如這套書法,字的豎筆都為斜勢,但通篇來看,卻達到了傾側之中的平衡;而每行字亦如同高峰之險而聳立不倒,反而產生了奇崛的美感。馬宗霍評價他的行書:「多參篆意,純以神行,人見其縱橫邪,出乎繩墨之外,實則腕平鋒正,蹈乎規矩之中」,極能概括何氏行書的獨創性。何字縱橫捭闔的美感亦來自于他點畫運筆的氣勢之中,其用筆飛動騰躍,方圓兼施,字字筋骨內斂,如壯士挽弓,縱逸超邁。此作品在嚴格的中鋒運筆中加以顫筆,落筆或重或輕,行筆或挫或行,動靜疾徐,轉換自如,使線條外柔內剛,斷連自然,古茂疏朗的美感油然而生。正如《清稗類鈔》所評:「子貞太史行書尤于恣肆中見逸氣,往往一行之中,忽而似壯士斗力,筋骨涌現;忽而又如銜環勒馬,意態超然,非精究四體熟諳八法,無以領其妙。」無怪乎能在晚清書壇上冠絕一時。 |